歡迎投稿

如果你係QS工作上有D咩野分享
例如有咩有趣的
1) contract arrangement /
2) Tendering Process /
3) claims /
4) settlement /
5) 考牌/
6) 點樣做subleting/
7) 試過處理過咩野特別的工程
8) 分享度數心得, (例如BIM/3D Takeoff經驗, 有無遇過特別的Preamble要處理, 有咩度數細節要理)
8) 其他特別經驗
歡迎email to qs.maincontractor@gmail.com

但事先聲明:
1) 有關現實的名字/人名/公司名會hide
2) 不接受人身攻擊/感情發洩的投犒
3) 如果可以的話, 講多D你對事件的睇法, 有無D alternatives
4) 請注明你會唔會有網名附注, 可加聯絡email入犒件, 但不接受電話及真實姓名投犒
5) 不接受廣告投犒
6) 我地有最終決定權, 出唔出犒, 但如果入面有咩認為要修改, 會先徵詢你同意
7) 發佈後, 我地之後都有權將相關文章下架, 不另行通知
8) 為左方便處理, 請於投犒標題加 [QS投犒!!]
9) Thanks!

咁, 我地睇完, 同埋修改左必要部份, 會send番比你
如果你同意, 我地就會係E個blog post出

2023年Part 1 APC

是咁的, 機緣巧合, 係路邊執到2023 Part 1 APC的問題同Assessor Note
一睇之下, 真係無左睇圖Take Off,
取而代之係一條Long Question, 好貼緊QS工作的情境題
咁個條情境題真係考個QS識唔識做D QS技術野, 好似Bulk Check, 分析下數字同埋睇下Front Part咁
都岩既, Part 1真係要考D考生識唔識做QS野

之後, 睇睇下, 2023年都幾陰濕
話說Long Question (Part C)一開波就比左段野你, 講下咩情境, 個Project係邊度, 你係咩身份, 個Tender會係點設定咁

咁C1 就叫你分析下個cost, 都算正正常常啦, 熱下身, 6分應該拎哂

C2就開始黎了, 叫你check BQ, 同埋give notes解釋
以前真係好機械, 用份Model Bill做Billing就得, 其實就唔使點用腦諗有咩問題
但2023年佢就無Model Bill做Reference, 比左份Bill你, 同埋同你講應該要跟足SMM, 叫你發掘下有咩問題
咁, 作為一個QS, 出份岩既BQ都係份內事黎既
但係, 作為一個Junior係依題要拎足份真係唔容易
1) 佢真係要求你好熟SMM, 以第1點為例, 你Temp Work度個meter run出黎, 有D bill我都見過, 因為要求你跟Engineer Design做, 又方便日後做VO, 但跟足SMM, 真係要度Item。所以, 表面上無咩問題的Item, 其實都係錯…而去到Rebar個度, 又講Rebar跟足SMM應該要分開General Reinforment 同埋 Links。 好明顯, 你唔識SMM, 就好難去aware到份Bill錯左咩野。
2) 佢真係考你細唔細心, 咁依樣都係對QS的要求黎既。以第2條為例, 佢係講情境時就講係Lump Sum with Qty, 咁樣Qty當然係firm啦, 咁佢隔左條C1, 係C2先係條題目講"excavation works subject to remeasurement"。咁都無問題既, 但係佢就要求考生原來係要係Excavation個title隔離mark番(ALL PROVISIONAL)去cater件事。咁就有D難道, 因為佢要求個考生:
A) aware到係之前講既情境, 設定左係lump sum with qty
B) 要意識到如果係要做remeasurement的item就要於BQ mark低係Provisional
C) 係平時出標Practice, 你都會見到(ALL PROVISIONAL)係大楷。嗱, 雖然合約無話唔係大楷就無效, 正常就唔扣分, 但我就唔知如果個考官見到你唔係寫大楷會唔會扣你印象分啦。
之後, 佢又係Rebar個Item要求加番Provisional。雖然Assessor Note無講點解要加啦, 但我諗係因為Rebar Qty係用Rebar Ratio估出黎, 而唔係量度出黎, 所以要加Provisional, 所以佢話要加, 都合理既。但要考生考試即席諗到依個point, 我覺得我都未必諗到…
3) 咁其他都係基本野啦, 咁正常都知係Excavation – Backfill = Disposal, 都應該必定意識到會bulkcheck個qty。但佢答案就加多句"Subject to checking against the design", 咁就係考你細節位, 有無aware到條數要點verify…
4) 之後又要求考生意識到Normal Construction Design係點。例如, RC Grade 20太低, Blinding無釘板咁樣, fair faced Retaining Wall無撤沙同泥水。如果係無真係做過度數, 又或者係無run過project, 淨係處理文件野的考生呢, 就難D會識答。其實要答到都唔容易, 其實真係要有意識自己係度緊咩野, 做緊咩野, 先會發現到….
5) 佢有一點都幾有趣。因為有D item佢係答案就話要取消(例如泥水), 咁D series number(ie A,B,C,D…etc)就跳左啦, 咁佢答案就要求考生改番岩個順序。哇! 真係連formatting你都要小心呀! 各位考生要睇路!

咁基本上C2, 我認為係難既, 要即席考試發現到D錯處, 又無特別的圖/Spec比你, 要你想像到normal practice係點, 係真係有別於以往睇住份圖咁衰take數。以前真係copy and paste做機械人做得, 但依家part 1真係要帶個腦去考, 要時刻警剔同懷疑眼前的一切都係錯, 咁先真係過到關。

咁講番C2, 我認為答案都有幾點可以挑剔:
1) 雖然題目就set左rebar ratio係150kg/m3, 但係按Stru. E Practice, 個Ratio係for Main Bar Only, 所以比我就會要求confirm係咪for main bar only, 如果係links的數量應該額外assume計算, 咁我就會on top+20%
2) 150kg/m3 for retaining wall會唔會太低呀? 一般non-structural wall都125kg/m3…所以我會懷疑
3) 咁佢話係"severe exposure"既RC, 其實係咪要諗係咪要waterproofed conrete?又或者用epoxy rebar? 係civil work, 其實都經常會用epoxy rebar於室外環境, 當然又係學assessor note講subject to design啦
4) In general practice, 如果成個section係Provisional, 通常都會係上面寫(ALL PROVISIONAL BELOW), 之後完provisional就會寫(END OF PROVISONAL), 其實咁就好清晰由邊度至邊度係provisional要重度。而依家只係話係隔離寫, 又無話唔得既, 但係無咁清晰咁lor

咁去到C3, 我認為其實大部份對番本SFBC Appendix都答到問題既, 例如要Dollar Sign “HK$", D字眼唔岩, 邊度要delete where appropriate等等, 你拎本SFBC對一對, 基本都發現到有咩出入。
但係都有幾點值得注意:
1) 佢要求考生有基本工程合約的認知。好似SFBC係要求有固定的Period of Interim Certificates, 而非upon the contractor’s application, Completion係由commencement date計起等等。又好似2個月DLP太短, 要考生質疑D數字合唔合理
2) 又係考你細唔細心。咁係情境背景就題係with qty contract, 咁佢依家就用2006版本, 咁你就要有意識, 2006係without qty, 咁就要你改番用2005…真係事隔C1, C2, 於C3個背景對題目都起緊作用, 如果你真係唔代入個情境, 一味喪做, 咁你就答唔到架啦!

咁至於C3有無野要挑剔?
我認為LD個point係有商榷的地方
1) 好多工務工程其實都係用formula計LD, 而非出tender就比定個數字你。咁你可以話SFBC係私人Job, 私人Job通常唔會啦, 但係唔代表唔可以用formula
2) 用formula就唔係predetermined amount? 其實唔係架wor, 你交標時, 其實已經定左Contract Sum, 咁個tender咪等同定了LD係幾多, 其實我又唔認為唔係predetermined

總括黎講, 用Long Question取代Takeoff係可取的!
因為佢考的範圍會多左, 你喪take數, 其實係花近2/3的時間做一D好機械式既工作
雖然以往的part 1考take數其實都會考到考生細唔細心, 好似你度floor finish記唔記得加番門口個小小
但係個價值其實唔高, 度數錯個少少地方唔會死人…
依家佢要求考生都要有細心的元素, 而你唔focus係個D位置, 個影響係會好大! 好似你DLP set 2個月真係太少, 其實會唔會係你打少左個"1″字, 其實係12個月? 錯依D位, 真係會死人, 後果係好嚴重
但係, 我認為考part 1真係要ensure到個考生係識睇圖, 依點係必要的, 而現時無睇圖, 感覺上係差緊D
但取而代之, 佢要求考生有sense想像到個design係點, 例如concrete grade好似太低咁樣, 都好既, 亦都係一個QS technical上要具備的
最後, 你要pass Part 1就要拎55分
都係果句, 你MC, 20分就必拎, Part B難左既, 但我當你拎一半都有15分, 咁你係Part C 50分入面拎20分就夠pass
所以, 話就話難左, 但其實要pass又唔係真係好高門檻

咁距離part 1考試應該仲有3個月, 各位考生加油啦!

CFA的迷思

近排聽到有個故仔, 話想cut cost, 所以將走廊減500mm width
係咩都無的情況下, 就用CFA做estimate, 話走廊20m長, 即是減10m2 x 40層 = -400m2 x $28,000/m2 CFA = ($11,200,000)
如果係有普通cost sense的QS, 其實會覺得怪怪地, 將條走廊縮少少, 可以有千幾萬的saving?

如果用elemental cost去睇, 成件事又好似好唔合理,
以每層計估算如下
Conc: 20×0.5×0.15(T) = 1.5m3 x $1600 = $2,400
Fmk for Soffit of Slab: 20×0.5 = 10m2 x $500 = $ 5,000
Rebar: 1.5m3 x 180kg/m3 = 270kg x $13 = $3,510
Ceiling skim coat + Paint: 10m2 x $300 = $3,000
Floor CS + Tile: 10m2 x $700 = $7,000
Int’ Wall Finish (Fairface /w paint): 0.5(W) x 3mH x 2 (end point) = 3m2 x $300 = $900
Ext’ Wall Finish (Fairface /w paint): 0.5(W) x 3mH x 2 (end point) = 3m2 x $350 = $1050
Building Services: No Change
Total -$22,860/storey x 40 storeys = ($914,400)

從CFA及Elemental Cost兩個角度睇, 兩者估算相差超過10倍
點解會咁? 我諗到的原因有幾個:
1) CFA係平均樓面面積的Cost, 但係不同位置/不同element的Cost其實都唔同。 走廊顯然$/m2低於平均, 因此用$/CFA去估算, 一定是高估。
2) 有些Element不會隨CFA的改變而理所當然去改變, 即是話並非對樓面面積敏感。最常見的例子包括BS的Lift, 無論你30層高或是40層高, 每部的價錢都係差不多。而好似今次故事的例子, BS亦不見得縮窄走廊而有重大轉變, 好似D水喉都係要咁長咁多條, 走廊燈都係咁多支, 應該無大分別。除左BS外, building component例如單位大門, 潔具, 係對單位數量敏感而非面積。
3) 細心留意$/CFA的組成部份係包括Preliminary, Contingency, Inflation等等, 這些其實係say%, 而非真係有breakdown。試想想, 其實你條走廊闊度+/-0.5m, 對你地盤人手會影響嗎? 會對你天秤多少有影響嗎? 會對你地盤水電有影響嗎? 其實唔會! 而在傳統estimation, prelim是15%左右, 加上contingency的10%, 即是會在elemental breakdown之上mark高超過26%。但例子中的elemental cost anaylsis中, 計算之結果是否要作x1.26的調整? 如剛剛分析, 走廊縮少應該對Site Preliminary係無重大影響, 如盲目x1.26, cost saving effect將會加大, 是不合理的! 你VO都唔會減人preliminary啦!

所以, 如果真係用作estimation, $/CFA其實係唔適合作為design option selection的justification。
但另一方面, 竟然$/CFA對Design係咁唔敏感, 甚至乎係有點誤導, 點解$/CFA係初步估算上仍然咁常用? 甚至乎用係set budget limit上, 都極具參考性! 如果做得多estimation, 你就會發現, 用elemental cost做完cost plan後, 往往都係within $/CFA的常見range。而$/CFA的指標範圍亦都唔係好似西隧咁闊, 以Acradis Cost Handbook的數據, Apartments, high rise, high end $/CFA為$31,800 – $36,800, 以平均值$34,300作benchmark, 是+/- 10%以內。如果作為初步預算, +/-10%其實都係相當地準確! 究竟$/CFA背後有咩魔法, 令到佢有出奇的準確性?

以下是我的猜想, 未經數據證實的:
我認為主因係香港的development control基本上係限制左design parameter which is 影響cost最主要的因素!
以plot ratio為例, 按PlanD Standard Table 4, 基本上site coverage及plot ratio都係確認的, 如果2者都係炒到盡, 基本一個site的層數及高度, 也是確定的。 而如果層數, 高度, 及site coverage都知道大約範圍, 其實external wall area, roof area, 每層Area都是大約知道係幾多
另一方面, 根據Technical Circular (Works) No. 3/2012, at-grade greenery 也是有最少的限制, 因此如發展商按最少要求做綠化, External Area Cost基本上都是好易估計
而唯一我認為係unkown而對cost有影響的是flat mix。如果戶型尺寸是偏少, 單位數量會上升, 由於總樓面面積不變下, 間牆及building component都多左, 因此理論上$/CFA都會上升。但戶型係香港不同新樓項目的變化係咪咁大? 我覺得都唔係! 個趨勢都係200~300ft2係單房, 400~500ft2兩房, 而單房兩房的戶型都係佔大多數。因此flat mix雖然睇落無法例規定的development control, 但market behavior都限制左戶型的選擇
因為以上原因, 你點扭個plan, 只要你係炒盡則, 基本上Qty就算未有detail design, 應該都心裡有數, 而在相同的standard下, 用料相近, Rate都唔應該有好大差距, 在Qty x Rate = Amount下, 竟然Qty同Rate都確定, Amount當然都係預計之內吧?

RICS – 無從入手的APC Report

話說身邊最後多朋友開始想考番個英國牌,不約而同搵我幫手簽名同睇Report,發現好多朋友都係無從入手。

所以打算講多少少點樣準備寫份report

首先, 依個網考之前/準備寫一定會狂咪(https://www.rics.org/join-rics/sector-pathways)

入面有"Sector pathways: Competencies guide" 其實大致上寫左唔同pathway係要求邊幾種compentencies, 例如我地考牌係QS Surveying and Construction, 入面就列左一堆要寫的compentencies, 而當中Mandatory 同 Core 係必須要寫, Mandatory 唔同compentencies會有唔同要求的level, 而Core全部要寫到Level 3, 最後可以選多2個options, 寫到上level 2 的standard.。

RICS 官網其實都詳細解釋左Level 1 to 3 的分別係邊,如果你覺得你寫的野好似3個level都重覆的話,証明你可能未清楚點樣分level 表達。

之後就去到中間睇番QS 的report template(紅) 同pathway guide(綠):

雖然,大家考都都一定有唔同的source, 但官方的template都值得參考,雖然係for AssocRICS, 但其實 考MIRCS 都係AssocRICS 加多D野就係。

而綠分部係係更加詳細解釋番每個compentence Level 1-3 的例子。基本上每次寫compentence就應該睇下自己有無寫到相關的野,唔一定要全部例子都cover曬,寫番你自己參與過的野。

份Report 前半part 跟依個flow 慢慢寫應該差唔多,而後半part 要寫份case study, 當要諗一個case study 可以好完整寫到分析/Level 3 水平,就難度唔少人。我個人推薦除左睇source, 亦可以參考下RICS “Black Book“, 入面有好多guideline 針對唔同的日常工作。

例如 “Commercial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入面目錄都已經分Level 1-3, 好detail解釋左有咩Level 3 位係咩水平/ 有咩topic 值得寫來討論。同時又可以參考下RICS Standard 係點,比較下自己的做法。有時老細俾task叫你用一個最快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同時你亦可以自己研究下有咩其他方法處理,再比析同比較下,已經寫完case study。不過有樣野要提一提,依個standard係RICS 出, 同本地實際運作可能有出入,詳細自己思考下。

咁CPD, 同填表, CV 之類就輕鬆,執一執就係。留意番CPD 的要求,有份官網搵到好詳細的decision tree 教你點樣分類。CPD 都係interview有機會問的內容之一,唔好掉已輕心。

最後的最後,就係鼓勵下大家將份report 斬件,每星期寫兩三格compentences, 其實寫寫下就寫完,迫得太近/太鬆反而可能無咩動力做。say,例如希望半年寫完, 咁你有接近20個compentence, 咪每星期寫2個(~2.5月)(其實唔係好曬時間, 講緊一百幾十字一個compentance),之後再用多2個月寫文(平均每星期寫緊300-400字),最後預少少時間搵人幫你睇下, 執下英文咁就差唔多交得。

如果有其他關係RICS的考牌問題,唔方便留言的話可以搵我mcqshk@gmail.com,盡量解答。共勉之。

Blender Markup – Paint Wall

係前一篇文章淺談成本模型中提及,
QS因種種原因要係Model上做Markup
而因為Model會更新, 更新後的Model點樣將舊Markup移植到新Model其實都幾重要

觀摩過唔同的程式, 有種方法係幾好
就係2D Plan做Markup, 之後QS產生的資訊放入去, 最後同更新後的模型按2D Markup建立QS Layer
岩岩完成了個試驗版
我首先係2D劃一個區域, 然後指定區域牆身資料
然後如果牆身踏入該區域, 就幫我將該段牆身油顏色

左圖: 白色為牆身, 地面為不同的房間
右圖: 自動於區域內的牆身產身Cover

淺談成本模型

口耳相傳, QS既出現源於1834年西敏寺的一場大火
因為這場大火英國政府首次用使用量度方法及BQ去進行招標

BQ又與建築物有何關連?
有次, 我係一次CPD認識到其實BQ係一個Model去描述一單工程
諗深一層, 係好有道理的
BQ雖然係一個文字清單, 但佢每一部份其實都係透過統一既量度方式, 就建築構件計算出數量, 連結工程的各個部份
所以其實一份BQ同建築模型有對應關係
一單工程由不同組件去砌成一個建築物
而一份BQ同樣由不同量度項目去組成項目總成本
所以, 去將BQ理解成一個建築物的成本模型也不無道理
透過成本模型, 我地就可以理解項目成本點樣構成, 從而有系統地解釋棟建築物係要幾多錢
對於業主及Designer, 以上的資訊當然係好重要, 因為關乎項目是否財務上可行
但對於Contractor黎講, 其實同樣有價值, 因為透過成本模型, 可以知各項分判的Budget有幾多, 要預備什麼的資源/物料

我地根據實際建築物有的構件進行量度, 從而知道有咩Item要放入BQ, 而量度方法係有規範
好似量度石矢量, 我地用Volume去量度, 釘板就用面積/長度, 扎鐵就重量
而個規範係點去定? 就係由一些專業團體去發佈標準
好似HKIS, 就有HKSMM4, 而RICS就有NRM2
順帶一提, 係香港政府都有佢地既SMM
ASD: https://www.archsd.gov.hk/media/publications-publicity/schedule-of-rates/asdsmmbe_2020.pdf
CEDD: https://www.cedd.gov.hk/filemanager/eng/content_79/cesmm_rev_0.pdf
據我所知, Civil工程係跟CEDD SMM, 但ASD工程好多時都會用番HKIS SMM
這樣成本模型建立的規則基本上係確定 及 於行業內是統一了

雖然唔同的建築物有佢自己獨特性, 但其實一般黎講, 有些項目基乎每一單Bill都會出現, 例如石矢, 板, 鐵
因此, 好多時唔係由零開始整一份BQ, 而係本身有一份Model Bill, 然後透過量度建築物物不同的數量, 再填番入Model Bill的各個部份
好似ASD其實佢本身就有一份Model Bill, 函蓋幾乎所有Works, 再編去相應的Bill Section, 而成為一份Model Bill
有了一份Model Bill, 便不用去重新寫Description, 用SMM查番個Unit等等
而由於Bill Item已分好哂係唔同既Bill Section, 所以都確保左不同Project下BQ的一致性,
Bill Structure一致性係好重要, 因為佢確保不同的Project可以apple to apple咁分析
最後, Model Bill都隨住ASD自己本身會出的Specification進行更新Description, 從而反映出ASD的物料要求
所以Model Bill可以話係成本模型的半製成品, 係基本的成本模型

我地拎一份BQ雖然可以見到不同項目數量,又可係General summary 見到不同bill section金額分佈
但其實好難將佢想像成一個建築物,見到不同構件,以至各構件的關係
基本原因係, BQ係一份文件, 鐵板一塊, 你要做一些處理先可以搵到答案
例如, 你要搵石矢總數量, 要將45D, 60D等等數量加埋一齊, 你先會得到個總數
但有時問題可以處理到, 有時就未必可以, 因為你唔能將BQ的數字再細化
例如, 你建造一棟住宅, 有分Low Zone, Mid Zone, High Zone, 但好多時BQ係將3個Zone同Grade的石矢計埋一齊, 如果工程師問你Low Zone一層有幾多石矢量, 你便要不可能從一個總數中計算, 你最多將總數除總層數, 得出平均每層的石矢量
但係, 這個平均值, 我不見得會準確, 因為當中的隔火層, Upper Roof, Top Roof數量顯著比Typical Floor少的, 因此當除總層數時, 必然會有偏差
如果要作比喻, BQ係sculpture, 而非LEGO
另外, BQ都唔會全部反映出成本項目, 好似以Main Contractor Bill為例, 當中好大部份都會係有Prime Cost Sum & Provisional Sum表示, Main Contractor係唔會知道個細數點計出黎
這就是BQ作為Model的限制, 因為講到尾, BQ係主要功能係用黎出標落標, 及反映出某Package的價值, 而唔係用黎present比業主/Designer睇全單Project既成本構造

而BQ由於好大程度係用黎比Contractor落價, 因此項目分類上, 最緊要係可以反映出單價的變化
好似45D石矢與60D石矢的單價係有明顯分別, 因此必須要將兩個Item獨立量度
但係, 你要去拎一個感覺, 話比人知棟建築物貴係邊, 睇黎又唔使太仔細, 最好可以用1~2頁去表示哂成個建築物的成本
因此, 出現了另一種有別於BQ的成本模型, 就係Cost Plan
Cost Plan睇黎係一種較好的方法去表示成本預算, 而佢亦都係APC Part2 Day 1 Q1幾乎必考的題目
Cost Plan好靈活, 佢唔係要求數量的百分百準確, 亦都唔要求計算出黎的金額為成本的100%,
佢的作用係話比業主/Designer聽, 佢地的Design會係大約幾多錢, 從而作出Design上的決策, 財務上的準備
所以Cost Plan的格式, 同BQ係好唔同, 如果按The Nuts and Bolts這一本書的介紹, Cost Plan包括:
1) Summary of estimated cost
2) Exclusion List & Assuptions
3) Elemental Brakdowns/Backup Calculation
4) Other Project Informations….etc
Cost Plan要濃縮成份BQ, 佢用既方法係只係列出Major Item, 及常用Composite Rate, 之後加番若干的Allowance去展示
究竟咩係為之Major Item, 另外個Composite Rate係幾多, 其實好多人都係知大概, 而好難準確話比你聽, 因為:
1) Composite Rate唔似BQ Rate可以翻標就知, 而係要做好多統計數據去計算
2) Major Item的辨識好多時靠經驗
3) Approximate Qty的計算就好多時靠你對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認知, 好多時都係靠統計, 而非用理論Derive出黎
而這些數據, 我最多係見Cost Handbook有講, 但當中的技巧當然唔係cover全部
好似以Bored Pile為例, 你要去做Bored Pile的BQ, 就要分好挖幾長, 落幾多石矢, 度鐵的KG數, 計算要回番幾多泥, 同埋要度有咩Test要做
但係Cost Plan的世界, Qty只會睇番總共有幾多m3的石矢, 之後大約乘番$13,000計成本, 之後再預番可能5%~10%做Test及GI就完成
就算無圖紙, 係Cost Plan的製作上, 容許用Approximate Qty去估計
好似有CFA去估計Sectional Area, 再睇番Cat III Rockhead的大約深度, 便可以估計上m3數量
可想而知, 你去做一份Cost Plan係可以好快, 好簡約, 你用一個Item去表達緊可能一個Bill Section幾頁紙的Items
而當中Cost Plan的Item亦都唔需要似BQ Description寫到咁詳細, 因為佢唔係用黎form part of the contract同話比Tenderer聽點去落價
以上就係BQ同Cost Plan係製作上最大的分別

係香港的做法, Cost Plan elements分類通常係
1) Site Formation
2) Foundation & Substructure
3) Superstructure
4) External
5) Building Services
6) Preliminary + Contingency
當然入面再有細分, 好似以Superstructure為例, 就會再分Carcase, Facade, Finishings, Furniture Fittings等等
亦都會就Designer特別設計分項表示, 用黎話比Design Team聽, 如果佢加某個設計, 要加幾多錢
例如, Design Team話想加個Autoparking System, 咁就會係Building Services分一個Sub Item講有20個車位, 每個車位30萬, 夾埋600萬, 咁如果, Designer話要加至30個, 咁都好易得知大約會加多300萬
所以, 係解釋成本結構上, 係同BQ相似, 但係再細分Breakdown就係以Design Option的角度去編制,
所以點砌個Cost Plan好睇Demand係邊, 再因應要求去逐一砌Cost Item上去

係香港, Cost Plan係內部用, 唔係合約文件, 所以無特定標準, 但都無咩所謂
每間顧問好似都有佢地自己的做法, 再跟據唔同Design Stage, 利用番佢地internal data去做cost plan
但以我所知, 外國對於做Cost Plan其實都有規範
好似RICS就有NRM1去指引點做Cost Plan, 其中係對應番RICS出既ICMS

於Consultant角度, Cost Plan就係佢地的成本模型
而Contractor對於一單的工程的成本模型就係依賴Contractor’s Tender Report(即投標報告書)
Tender Report同Cost Plan最大分別是Tender Report通常會以Trade去劃分
Contractor會將BQ的項目以通常分判形式再重新歸類, 例如將所有標書內的鐵門組合一起, 防水項目又組合一起等等, 係跟"判頭"去組合, 而非跟Location/Bill Section
而係投標階段, Contractor便會就不同的分判Package進行詢價及分析, 之後形成總投標成本
當然有些項目數量是標書沒有列出, 例如Preliminary中的水, 電, 保險, 棚架, 等等
因此Contractor在計算成本時, 都會對一些標書無的數量進行估算, 再套單價, 計算相應成本
(相對於Consultant, 佢地就係用Total Cost的某%去估計)
因此, Contractor的成本模型起步點係依賴BQ數量, 但在BQ之上, 還會加入其他預見的成本項目, 最後組成投標成本
Contractor’s Tender Report比Consultant的Cost Plan更為神秘, 入面可能涉及一些商業秘密, 例如Report內可能紀錄某單標而言, 佢同某分判商的Pre-bid金額, 及與某供應商取得的優惠折扣, 以至JV聯營下的成本拆分,
這些內容極為敏感, 關乎承建商的直接競爭, 因此列為機密項目, 如果你唔係參與投標工作, 公司都唔會話你知相關的處理方法及細節。
最後, Tender Report內的項目會跟自己公司的制度, 加入不同的項目, 例如安全措施, 科技應用成本等等, 這些元素是為自己公司度身訂制

由BQ, 到Model Bill, 到Cost Plan 及 Tender Report,
可以見到QS係有唔同的角度及方式去建構建築項目的成本模型,
但不論係BQ, 又或係Cost Plan, 當中不外乎:
1) 識別成本項目
2) 按項目設計進行量度
3) 就不同的成本項目計價, 從而Buildup Total Cost

現在, 愈黎愈多項目, 係出標階段就已經有BIM Model
其實已經開始進入5D BIM的時代
係5D BIM時代, 建立成本模型同以往有D咩唔同呢?

係識別成本項目上, 我認為係無分別的
因為都係要由QS去定義Model Bill / Cost Plan Template
但係量度上,
傳統係要由QS跟圖紙去量度,
到5D BIM, QS便由3D Model內找出不同Element的數量
當中計量的過程係好唔同

第一代的量度方法係
1) 按圖紙標示的尺寸或拍尺去紀錄入Dim Sheet上
2) 利用得到的尺寸, 計算長度, 面積, 體積, 即是Squaring
3) 然後用Cut and Shuffle (前輩稱為"數溪錢")的形式, 將Item分去唔同的Bill Section

第二代的量度方係其實同第一代差唔多
至不過係將尺寸直按打入Excel內
咁Excel係一個Template黎, 裡面有預先設定的公式
咁樣, 就自動出番唔同Works的數量而不用Squaring & Cut and Shuffle

去到第三代的量度方法就係On-Screen Take off
常用軟件好似係Bluebeam, CostX, PDF Editior之類
咁我就覺得Bluebeam係2D takeoff上係比較成功
因為佢可以係PDF上直接Mark圖, 然後按需要將其他資料填入Markup內
好似我用Area Markup, 劃左間房, 咁我當然係直接計算了房的面積及周界
同時可以於Markup內記錄房間的飾面用咩物料, 防水用咩物料, 腳線用咩物料,
咁出Markup Breakdown時, 就可以用Sorting/Filter/Pivot Table去計算不同的數量
而當改圖時, 如果比例尺寸不變, 其實都可以直接將Markup由舊圖紙, copy and plaste到新圖紙上
減少了重覆mark圖的動作

而然, 到了第四代, 就是3D Model上進行Takeoff

如果用過3D Model Take數, 你會發現係快過2D Takeoff, 原因係你唔使做太多Adjustment, 及 Take數係直接的
以度牆身Finish為例, 你係2D Drawing上拎左長度, 之後就要睇番圖紙, 輸入樓板厚度/陣深高度, 從而計算牆身高度並計算面積, 除此之外, 你仲要扣減門窗Opening做Adjustment, 先可以得到牆身的面積數量
而用3D Model, 你只要知道邊幅牆要某Finish, 你assign material on wall就得, 完全唔使理樓板幾厚陣幾深, 牆身有幾多Opening
因此, 係3D Model上度數, 係比2D快

另外, BIM Model除了Geometric Infomation, 仲紀錄建築物的物料資料, 包扣支柱係60D石矢定係45D石矢, 隻門防火係1小時定係2小時, 等等, 不用好似2D QTO咁再辨識入面的Element係咩物料
原則上, 如果BIM Model合乎HKIS MIR要求, 就可以利用程式自動計算數量,
並且當中計算的數量及Model比的資訊足夠去分類到不同的成本項目
所以如果有一個Standard的Cost Model (eg Model Bill/Cost Plan Template), 之後有一個合乎MIR的BIM Model, 便可以將兩者自動結合, 產生Project的Cost Model
而以下的Youtube片都介紹了HKIS MIR, 及之後自動化的願景(包括auto pricing)

咁實際操作又係點? 又或者現有咩野方法可以將BIM Model的所需的數據Export出黎, Link to Model?
Revit係有Material Schedule做QTO, 但係Export後, 就會係一份好長的Excel, 同Bluebeam一樣, 要人手將所得數量Transfer入BQ/Cost Plan內
咁Goldon係進步D既, 佢用TAS計完數, 可以人手將數量Link去TBQ出Bill
而且Goldon TAS會跟SMM去度數, 以釘板為例, 佢會睇番係咪<300而決定度m run/m2
另外TAS有個function係auto correct model唔正確的地方, 例如相同的element畫左2次完全重覆, 又或者條Beam未完全連去Column上, 之後再去計算, 而計算的結果係可以反向追蹤, 例如知道個formwork點樣減去Slab的交接位, 柱的60D石矢係邊幾條柱走出黎咁, 所以用起條數上黎, 你會有信心D, 這些東西係Revit無提供

但係, 份Bill就要用佢Properitary Software (ie TBQ)去整
變相係失去靈活性, 及改動上會變得封閉

而BlenderBIM其實係5D BIM都有佢既做法
佢不同於Glodon須要TBQ, 佢係用CSV設定Cost Model, 當中設定要點計個Qty, 然後import CSV入Model內
然後BlenderBIM就會係Model內搵合適的Qty填入去
咁既做法係將Cost Model Import入去BIM內, 而唔係由BIM出數 (eg in excel format), 再將數量Import入Cost Model
由於係BIM Model已內嵌Cost Model, 因此可以當BIM Model有改變/更新時, 便可自動化計算Project Cost, 對於日後去做4D+5D BIM(ie Cashflow forecast)係可行做法
但BlenderBIM發展仲未完善, 對於構件之間的加減關係仲未有, 所以計出黎的數量唔準確, 當然日後佢都應該會攪, 同埋由於佢係Open Source, 可以自行寫Code去解決

但要滿足BIM 5D的要求
BIM Model其實要跟Standard (eg CIC BIM Standard) 去建立, 要加入充足的資訊, 而且各個Parties要配合
現實上, 於Design Stage, 可提供的資訊是有限制的, 所以局限早期的BIM Use
同埋, 有D Parties係比較鐘意用2D Drawing去做設計
係E個時候, QS可能要去建立番自己的information layer做一些補充/assumption
例子一:
出Model時, Modeler無畫Finish, 只有Specification/一個Table講Finishing Schedule
咁QS就只能跟Specification於3D Model做Markup (例如產生一個類似Wall的Element), 之後將資料記錄在內, 再出數
例子二:
出Model時, 好多時唔會包Temp Works, 好多時都只有一些簡單Plan及Detail, 例如Hoarding, Scaffolding等等。如果係Contractor’s QS便要將Hoarding及Scaffolding畫番出黎, 從而計算相關工程量, 進行分判。
但點確保有新Model時相關的Markup可以Transfer到新Model? 就好似Bluebeam既Markup可以copy and paste到新model上
如果每次有新Model更新, 相關的Markup便會流失, 須要重新畫過, 其實都幾費工夫

其實這個問題同樣係其他consultants身上會發生
睇番現時的workflow, Arch會出Layout Plan, 然後派比其他Consultant做E&M Design, Structural Design, Interior Design…etc
之後就會用Navisworks Combine Model, 之後做crash anaylsis
係Glodon TAS上都有類似Function, 將Arch Model及Structrual Model合體, 從而避免重覆度數
所以大概個methodology就係唔同的consultant自己work individual model, 去到一個時間點就combine, 再fine-tune
我認為QS都可以加入這個workflow, 另外建立新的Model, 按Arch Model及Specification, 畫番Model Object作為Markup做補充
到有新Model時, 就將Markup及新Model做對比, 然後再處理
但這種方法其實同Arch Model斷左connection, 如果有比較大的改動, 更新程序就會較多

另外一種方法係拎Arch Model的Element Identity做Markup
例如, 原來Arch Model已有Room Object, 咁就將Room Object Export成Excel, 然後再就不同的Room於Excel內加Column去紀錄天地牆的物料數據, 再將Excel Import入Model, 成為Model一部份 (當然未必係Room Object, 可以係Wall Element之類)
到有新圖時, 就將Excel的資訊重新Import 新Model內, 咁就可以保留數據

而最後一種可能的方案係自動化去出Markup
現時, 業界都有去研發點樣去就概有的模型去做一些自動化處理
例如Contractor有E&M 及 Structural Model時, 便會用API, 運行自己整的Programe去自動出CBWD(開吼圖)
當然出左既CBWD仲要人手去做調整及判辦是否正確, 但入面就節省好多工夫
而好似上年, BIM學會就攪左個華山論BIM比賽, 業界都提交左佢地不少的Automation Programe, 我睇番有不少都與QS相關
所以, QS其實可以利用BIM Model做更多事情, 而唔使額外花太多的時間

總括來說, 我認為QS的歷史本源, 其實就係做一個項目成本模型
計算不同Building Elements的數量及估值, 去進行衡工量值
一個成本模型做成點, 有幾大程度反映現實, Breakdown分類是否合適, 就係衝量Cost Model的優劣標準
當然, Cost Model都要視乎用家需求, 所以有分BQ, Cost Plan, Tender Report等等…
雖然定義Cost Model整體結構係QS的工作,
但隨住科技進步, 點樣為單一的Project度身訂造一個Cost Model, 就有唔同的轉變

Blender Markup List (2)

話說之前研究, Blender Model Object可以新增一個Attribute Layer記錄不同的資訊
然後, 文中提出發展方向就好似Bluebeam咁, 出個Markup List做資料輸入及展示
循住這個方向, 終於完成! 以下就簡單展示如何運作:

1.) 首先, 我整左3個方形的平面, 代表3間房; 以及設定了不同的Material (ie ‘-‘, ‘A to D’ 及 ‘1 – 3’)

    2.) 然後我將3間房的Material分別assign A, B及, C, 中間的方格為D

    3.) 最後, Create一個圖層叫"Room" –> 按Initialize, assign不同的Face編號 –> 按"Export" Markup, 便會出以下的Excel:

    4.) 整理一下Excel如下

    以上的Excel表, Programe已預先幫我記錄以下的數值
    idx: Blender入面Face的編號
    collection: Blender入面Object所在的Collection
    object: Blender Object Name
    ID: 按Initialize後, Programe自動幫每一個Face順序編號
    Group: 按Initialize後, 如果相連的Face係同一個Material便會歸類同一個Group;
    如例子中, 3間房中間獨立的位置係Material ‘D’, 因此分別會產生3個Group
    而圍邊的4個face, 我分別assign Material ‘A’, ‘B’ & ‘C’, 因此會產生額外3個Group
    x, y, z: 分別係唔同的Face的Location
    normal: 如果face係向上, 便會係1; 向下便會是-1
    area: Programe自己計每個face面積
    girth: Programe自己計算face的邊界長度; 由於中間的位置相連其他face, 因此沒有邊界長度, 而圍邊的face各自有2m的邊界, 因此會顯示2
    Times: 由於無apply modifier “Array", 因此是重覆次數為1, 如果有apply modifier “Array" 便會記錄重覆次數

    5.) 然後我額外於Excel表中輸入: name, TL, BL, 及 加多了一個Column “Floor Finish" –> 然後重新Import入Blender
    6.) 於Blender內, 便會出現Import Excel的Column, 如果按相應的按鈕, 將會assign material對應於Excel表的值

    7.) 例如, 我按下Group, 佢就會將"1″, “2″, “3″的Material assign入Centre face, 而圍邊的顏色沒有轉動, 因為Object未有相應的Material

    8.) 如果我加回4, 5, 6的Material, 再按Group, Blender將會將相應4, 5, 6的顏色重新輸入

    9.) 而我之前在Excel表加了一個"Floor Finish"的Column, 中間的區域為"Vinyl", 圍邊為"Tile"。
    當Import Excel後, 都可以見到多了"Floor Finish"的按鍵可選。同第8點相似, 只要我新增"Vinyl"及"Tile", 便可以將相應的Finish assign至face上。


    總結:
    2D Markup
    新的功能, 以Excel模擬Bluebeam的Markup List。
    對比Bluebeam, 雖然唔可以好似Bluebeam咁, 做到即時見到效果(live edit), 要靠Export及Import去做溝通
    但係, 因為Excel的計算功能(可以用多種Formula)及展示Data(做圖表及Piviot Table做統計)都比Bluebeam Markup List優勝, 所以功能上應該較好
    而且, Bluebeam輸入Data係會lag, 而且要逐個輸入; 相較Excel可以copy & paste, Programme自動編號 及可以用vloop搵相應的finish, 輸入的速度應該都會較快
    所以, 我認為現時用Blender去做2D Markup Measurement, 應該會較Bluebeam好

    但Blender需要將PDF轉換成Dxf, 才可以Import底圖進行操作
    另外, 如果要開Markup, 亦都不能用普通的PDF Viewer開啟
    所以, 用Blender係相較不便利
    但係, 由於Blender係Open Source, 及網上亦有不同的website做到file conversion, 因此, 普通用家都可以解決

    3D Modeling
    由於Blender Markup可以用Excel好容易擴充資料(如例子中, 加一個Column為"Floor Finish", 然後import to Blender便可)
    因此, 只要在每個Face入面記錄相應的Top Level及Bottom Level, Blender便可自動建立模型
    例如我畫好哂D Beam, 然後紀錄Beam Top Level及用Beam Depth計算Bottom Level, 便可以產生Beam的模型

    現時發展進度, 我已經可以產生相應的Top Face 及 Bottom Face,
    但之後Vertical Connection都係用緊人手去做, 所以就不在此展示
    而後續發展為輸入哂相參的數值後, Blender就可以按數值自動建模
    另外, 只要用Excel明確辨認不同Object的關係及類型, 便可以做到自動度數(例如Opening扣減, Beam Intersection Area扣減)等等

    今次分享到此為止, Thanks!

    Tort Law(1) – Introduction

    最近我開始閱讀關於《侵權法》的書,打算在讀書的同時摘錄一些重點來做筆記。你可以考慮閱讀這篇文章,這是我在 Google 上找到的。而依個《侵權法》係reference to English Notes,未必好適用係香港,不過可以當係參考。依個系列有機會出得慢少少,要搵下少少資料。

    Tort Law

    Tort 係民法(Civil Law), 主要係用係處理一方對另一方造成的民事錯誤、傷害或損失(infringement of a legal right (or breach of a legal duty)而產生法律責任。Tort 入面好鐘意用"duty" 同 “breach" 來睇有無一個人有無做錯野,"Negligence" 係tort 入面一個大topic, 而duty 有時侯係imposed by law。

    Tort係民事法律嘅一部分,係處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造成嘅違法行為或者損害負責任嘅法律責任。

    被告/做錯事的一方一般叫‘tortfeasor’/’defendant’, 對受害人/原告(‘claimant’/ ‘plaintiff’) 而產生的責任就叫做’tortious’。

    侵權的種類 & 補救 (Remedies)

    1. Negligence (疏忽)
    2. Nuisance (滋擾)
    3. Trespass. (入侵)
    4. Libel (誹謗)
    而假設你成功証明左有tortious, 俾到你的remedy 主要係 Financial compensation/ Damage。
    不過如果對方單純行駛合法的權利,即使佢的動機係惡意,亦唔會對你構成滋擾- (Bradford Corporation v Pickles)
    拿番建築來講,通常成日俾隔離左右投訴嘈,只要你係許可開工的時間工作,你就算輕手做定放縱做都未必可以因為你嘈到人而有問題。

    Tort 的限制 – 公共政策

    雖然 Torts 好多時係關係人同人/鄰里/機構的關係,但一般的公共政策會限制左某D公職人員的責任,又或許將 standard set 到好高,而令你好難向公職人員索償。
    例如 Osman v Ferguson (1993) 入面,有個瘋狂老師鐘意左個學生 (應該無教藍球?!),佢因為騷擾學生而無左份工,後來報復個學生,直到最後殺左學生的父親。個學生屋企人就向警察提起訴訟。最後判左指警察知道或應該知道該人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時,他們才會被視為疏忽。依單就係將standard 提高的其中一個例子。

    Tort & Contract & Criminal

    我認為,侵權行為、合同和刑事犯罪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法律範疇,但侵權行為和合同在某種程度上是類似的,而刑事犯罪則屬於另一個方向,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但要強調的是:我並不是一個律師,下面的summary 來自notes、參考書籍、Google etc, 有需要請自行fact check。

    TortContractCrime
    TypeCivil LawCivil LawCriminal Law
    Burden of proofBalance of ProbabilitiesBalance of ProbabilitiesBeyond Reasonable Doubt
    Obligation/DutyImposed by LawImposed by Agreement
    between individuals;
    expressed/ implied terms
    Imposed by Law
    Parties InvolvedInjured party (Plaintiff)Parties to the contractState (Prosecution)
    ObjectiveCompensationPerformance of AgreementPunishment
    (i.e. Fines/Imprisonments)
    Nature of WrongCivil wrongBreach of ContractCriminal offense
    Initiating ActionInjured party (Plaintiff)Affected party (Plaintiff)State (Prosecution)
    ExamplesNegligence, defamationEmployment, SalesTheft, assault, murder
    Compensation#Backward Looking Forward LookingN/A

    其中有一樣比例有趣的係,contract law and tort law 係處理 compensation 的時候考慮會有所唔同。Tort入面,賠償旨在使原告恢復到如果沒有侵權行為發生時的狀態。相反,在合同法中,賠償旨在將原告置於如果合同得到正確履行時原本的位置。 例如你俾車撞,佢賠俾你睇醫生的錢係用來compensate 你變番未撞車之前 (醫番好你)。 而你屋企如果個裝修佬壁炮,你要搵多條裝修佬執手尾,洗多左的錢可以索償(contract 世界亦都好大,case by case, 例如有無mitigate loss, etc.) 。但可以總結, 合同法的目的是通過賠償所需的金額,以履行原始合同並使其回到如果沒有違約行為發生時的位置。

    ***The material in this blog is meant for general informational purposes only and 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legal advice. The author is not a legal professional, and any reliance on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s at your discretion. For precise and personalized legal counsel, it is advisable to seek the expertise of a qualified attorney.***36

    BQ Error有無得re-rate?

    係SFBC 2005下, 按14.3, Errors in Contract Bills 係被視為Deemed Variation
    BQ內的數量與Dwg&Spec的數量之差距, 係要修正並按cl13.4計VO

    但係, 如果數量大改有無得re-rate?
    例如, BQ數量砌磚有成10000m2, 但係實際Dwg & Spec得1000m2, 承建商可唔可以話數量少左好多, 無左bulk purchase discount, 從而要求提高單價?
    如果我係Consultant, 我都會話張圖係咁多, 其實實際施工數量無變, 而承辦商都不應按BQ數量訂貨, 因此無得要求提高單價

    我認為13.4(ii)對Contractor係無幫助, 因為當中的確係講緊quantity of that work, 而不是quntity in BQ
    但同時我認為分析方向並不止於此

    1. 按Articles of Agreement: “the Contractor has, based on the Tender Documents, made in the Form of Tender his calculation of the sum that he will require for carrying out the Works by pricing the bills of quantities;"
    2. 而按cl14.1: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work included in the Contract Sum stated in Article 2 shall be deemed to be that which is set out in the Contract Bills…"
      換言之, Contractor落價係based on BQ的資料, 如果BQ資料錯誤, 當然Contractor會計錯數, 所以如果BQ數量錯誤, 引致Contractor落錯價, 應該獲得修正

    但同時, AOA亦都要求"Based on the Tender Documents", 當中包括tender drawings and specification, 咁樣睇, Consultant可唔可以話:"D圖一早比哂你, 你的rate應該同時based on 圖紙指示的數量, 而不是BQ"?
    我認為不能的, 因為按cl5.1(2)(a), “for the purpose of adjusting the Contract Sum the Contract Bills shall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Contract Drawings and the Specification"
    換言之, 我修正BQ錯誤, 就不應是先based on drawing and specification, 而是按Contract Bills, 因此如果數量大減, 視乎是有理由話落標時個rate係不適用, 因為落標的rate的數量遠遠大於現時需要的數量。當然, 舉證責任在contractor。

    最後, Contractor除了可以re-rate, 其實可唔可以話BQ錯, 佢訂多左貨, 有abortive work?
    我認為是不能夠的
    雖然, 按AOA, “…(d) bills of quantities showing and describing the work to be carried out…"
    但係5.1(2)(b)都指出"for all other purposes including carrying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nd completing the Works the Contract Drawings and the Specification shall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Contract Bills"
    所以, 當真係要施工訂貨, 就要跟圖同Spec, 而不是跟BQ
    因此就算BQ數量錯, 都不應是理由話因而訂錯貨而有EOT或者有abortive works

    地盤資料管理系統(3) – Foreign Key

    SQLite係一個關聯式資料庫
    資料庫入面每張表格都可以同另外的表格有所聯繫
    而聯繫這些表格的關鍵就係使用Foreign Key

    以Trade的表格為例, 入面有個Column為"Trade_Status"
    用以記錄Trade現時的狀態去到咩階段

    為左統一同規範"狀態"的種類, 我建立了另一個表格叫"Trade_Status_Text"
    入面有4行紀錄, 分別為Tendering, Subletted, Completed 及 Final Account

    現在我想將Trade表格中的Trade_Status資料限死要在Trade_Status_Text的4種狀態
    因此我建立了Foreign Key, 將Trade_Status連繫到Trade_Status_Text, 並設定如果Trade_Status_Text有任何Update, Trade_Status將會同步更新

    用以下例子為例, 我將Trade_Status_Text入面"Tendering"係表格中改為"Tender"
    之後, 同一時間, Trade_Satus所有"Tendering"都會改為"Tender"

    Foreign Key對建立一個資料庫好重要
    1) 如上面的例子, 佢限制左預期之外的輸入, 將輸入的資料限制為"Tendering", “Subletted", “Completed" 及 “Final Account", 幫助Grouping
    2) 佢令到資料輸入變得容易, 例如我有10個不同的Trade, 現在我要將VO的Item歸類為某個Trade, 我可以係Trade Table找出有咩Trade可供選擇, 然後用Combobox形式輸入
    3) 佢實現"一對多"的關聯性, 例如我現時Subcontractor Table有一個判頭A的紀錄, 我要係Subcontractor Table同時紀錄判頭A有咩VO紀錄/IP紀錄/扣款紀錄是沒有可能的, 我要另外建立3個Table, 分別為VO, IP 及 扣款, 之後在每行紀錄連繫Subcontractor Table的Subcontractor ID
    4) 如果用Join Table去搵資料, 有建立Foreign Key係較有效率
    https://blog.toright.com/posts/3405/%E7%A0%94%E7%A9%B6-mysql-%E4%BD%BF%E7%94%A8-foreign-key-%E5%B0%8D-join-table-%E7%9A%84%E6%95%88%E7%8E%87%E5%B7%AE%E7%95%B0

    Python sqlite3
    以上的測試係用Sqlite Studio進行
    如果用Python sqlite3模組進行試驗, 我發現child table並沒有進行更新
    我上網Search發現, 原來by default, 當用sqlite3進行更改時, 係唔會以Foreign Key進行傳播工作
    要啟用Update, 便要在connect database時, 同時加入以下代碼:

    conn.execute(“PRAGMA foreign_keys = ON")

    分判商欠薪問題

    最近有網友問, 如果分判商欠薪問題, 大判有無責任?

    係合約法下, 因為分判商工人同大判係無合約關係
    其實大判應不用為分判商工人的薪酬負責

    但係, 翻查番僱用條例, 立法會文件及勞工處相關指引, 大判係有代償工資責任

    按僱傭條例(Cap. 57)43C條,如果分判商欠薪, 工友可以工資到期後60日內書面通知大判, 要求支付代償工資
    而小額薪酬索償仲裁處或勞資審裁處判有欠薪後, 大判須支付欠薪. 要求代償的工資以最初2個月工資為限
    之後, 大判支付工資後, 按43F該工資會成為分判商欠下大判的債項, 可向分判商循民事錢債索償 或者 係糧單扣除
    https://www.labour.gov.hk/tc/public/pdf/wcp/NotesForConstructionWorkers.pdf
    https://www.labour.gov.hk/tc/public/pdf/wcp/ConciseGuide/EO_guide_full.pdf
    https://www.legco.gov.hk/yr20-21/chinese/panels/mp/papers/mp20210720cb2-1289-5-c.pdf

    我問過其他大判QS, 原來佢地都要判頭簽糧單同時, 要交一份"收訖工資確認書"
    係"收訖工資確認書"入面, 佢地旗下工人要簽署確認已經收了該月份工資, 無欠薪問題
    題外話係, 如果收訖工資確認書的簽名係偽造/代簽, 係有機會獨犯偽造文書, 係刑事罪行

    而為左確認工人係咪係地盤有番過工, 同埋番左幾耐
    通常都會check掌紋機的入閘紀錄
    當然分判商都會拎出入閘紀錄作佢地出糧依據

    回歸正題, 我睇番僱傭條例, 43A有定義過NSC


    而43C下的"次承判商" (二判或三沙..etc)並不包括NSC的

    如果NSC 或 NSC的判頭欠薪, 按43G係由NSC(同大判簽約)負責

    咁大判/NSC就要為佢下線代墊工資, 但係業主有無責任?
    我睇完僱傭條例, 睇唔到業主要為欠薪代墊工資
    但我睇番部份工程合約的SCC, 就有講業主有權代墊工資, 之後減番糧單的錢
    當然, 咁樣唔代表業主有代墊工資的法律責任, 只係有權去介入處理

    最後, 以上分析唔係提供法律意見
    我唔係專業的法律人員, 所以如果遇上欠薪問題
    最後都係去勞工處/問番律師, 多謝!